“制作一幅精致的木塑画,需历经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在民乐县西街社区职工子女托管班的劳模工匠技艺体验课堂上,“金张掖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塑画传承人苏永生老师正细致入微地讲解制作要点,并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实践操作。孩子们的目光紧紧跟随着苏老师的每一个动作,被这门精湛工艺深深吸引,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与此同时,在县府街社区托管班的课堂上,省级劳动模范、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传承人孙秀英老师,正声情并茂地讲解着麦秆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与制作技艺。在孙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纷纷拿起材料,亲手体验制作。当一幅幅充满童趣与创意的麦秆画在孩子们手中诞生时,他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今年暑假,民乐县总工会创新推出“劳模工匠技艺体验课”,邀请省市级劳模、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托管班,教授木塑画、麦秆画等传统工艺。
“我太喜欢劳模老师们了,他们教我们做的木塑画、麦秆画太有趣了,我以后也要像劳模老师们一样,把普普通通的东西变成宝贝!”一位参与课程的孩子兴奋得手舞足蹈,迫不及待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通过“劳模工匠技艺体验课”的创新实践,民乐县总工会不仅解决了职工子女暑期“看管难”问题,更构建起立体化的成长教育体系。在16个托管班中,500余名6至12岁的职工子女既能获得作业辅导、阅读指导等基础服务,又能通过木塑画、麦秆画等非遗技艺的沉浸式体验,亲身感受劳模工匠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这种“教育+托管+实践”的融合模式,既保障了孩子们度过安全充实的假期,又潜移默化地培育了他们“知劳模、学劳模、爱劳动”的价值观念。
这种将托管服务与文化传承、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看管一个孩子、解放一个家庭”的民生目标,更构建起“非遗活态传承+劳动精神培育+儿童全面发展”的多维教育生态。当苏永生老师刀笔下的木纹与孩子们好奇的目光相遇,当孙秀英老师编织的麦香与童真的创意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暑期托管服务的成功探索,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样本。这场匠心与童心的对话证明:真正有温度的教育,永远发生在知识传授与生命体验的美妙共振之中。
管理:
张掖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