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周一,张掖老街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内,美团骑手们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等待着一周例会。推开门,整齐有序的桌椅,让每周短暂的会议充满仪式感。等单时,骑手们或在门口的心愿树下围坐,或在驿站内的沙发上短暂休整,柔和的灯光、不断流的热水和一次性纸杯,让骑手们瞬间卸下一身疲惫。这处建在公园里的驿站,正以一种柔软而坚定的方式,为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400余名外卖骑手、快递员、环卫工人等新就业群体,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暖心伞”。

张掖老街周边200多户企业、商户与10余个住宅小区在此交汇。2023年,甘州区委、区政府将“建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纳入民生实事清单,选址老街核心区,打造集休憩、补给、学习于一体的共享空间。站内划分五大功能区:茶语小屋提供免费茶饮与微波炉热饭服务;红色书吧陈列党建读物与行业杂志;数据E通配备打印机、充电宝、免费WiFi;应急药箱常备藿香正气水、创可贴、纱布;母婴室与无障碍卫生间则让特殊需求群体也能体面地“歇口气”。

“这个驿站是我发现的宝藏地,在这边跑单的时候,吃饭、喝水、充电、休息我都来这,风景超美,能瞬间缓解我的压力!”外卖员李强边说边拿着手机走到自助打印机旁,为上小学的女儿打印试卷。在“联合共管”的模式加持下,该驿站逐步调整为更具温度的“一周五天”特色服务日历:周一政策咨询,民政局为周边职工群众答疑解惑;周二义剪区排起长队,志愿者理发师为骑手修剪被头盔压变形的头发;周三法律援助日,区司法局律师现场解答工伤认定、劳动纠纷问题;周四就业指导日,人社局、区总工会工作人员带来灵活用工岗位信息,同步开展互助保障、免费培训等政策信息;周五义诊日则与甘州区人民医院联动开展免费体检。饿了么骑手丁成曾在法律援助日咨询过交通事故赔偿问题,“律师手把手教我收集证据,最后拿到了应有赔偿,现在我把驿站当成‘娘家’。”

如果说基础服务解决的是“生存需求”,那么“骑手共治”模式则让新就业群体实现了从“被服务”到“共治理”的身份转变。驿站建立骑手之家“微信群”,骑手在送餐途中发现井盖破损、消防通道堵塞等问题,可随手拍照上传群内,街道网格员便可即刻响应,快速处理。西街街道小寺庙社区党委书记崔燕婷读着网格群里的消息说到:“过去我们平均3天处理一个案件,现在骑手当‘移动探头’,90%的问题在24小时内就能解决。”
驿站的辐射效应远超预期。周边商户杨雨萍把每周五的义诊日称为“黄金时段”:“不耽误做生意,还能免费体检,真是我这类三高患者的福音呀!”据统计,驿站累计服务新就业群体1.2万人次,惠及商户居民超5000人次。通过骑手上报的200余件民生问题中,包括修复破损路面37处、增设非机动车停车位120个、调解邻里纠纷45起。
在党建引领下,驿站还成为基层治理的“甘州样本”。区委组织部将驿站纳入“红色网格”体系,设立党员先锋岗,鼓励骑手中的流动党员亮身份、作表率;甘州区妇联联动建设巾帼家政驿站以“免费培训—现场招聘—公益上门”三步闭环,让妇女捧稳就业“饭碗”,也让独居老人拥有“贴心闺女”;区总工会定期开展“微心愿”认领圆梦活动,让劳动者的小需求都能被看见、被满足……

黄昏的霞光中,驿站窗口透出的暖黄色灯光,与街边的路灯交相辉映。外卖员马建雄坐在驿站门前专门为赶路人提供便捷的长桌上,解决晚餐。在他身后,微心愿树挂满了心形许愿签——“今天收到了社区送的暖宝宝”“感谢律师帮我讨回工资”“希望明年能带孩子来体验妈妈工作的地方”……这些歪歪扭扭的字迹,是城市对奔跑者最真诚的回应。张掖老街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用这一方空间,不仅解决了“吃饭难、休息难”的现实痛点,更以“家”的名义重新定义了人与城市的关系——在这里,温暖与效率并存,个体价值与城市发展共生。正如那句被骑手们口口相传的话:“服务一群人,温暖一座城。”
管理:
张掖市总工会